陶瓷生物材料

 

Ceramic biomaterials

陶瓷生物材料

 

交医生命科学中心 (交一生物材料与医学3D打印应用中心)

交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应用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基地;交一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技术中心;交医生命科学中心;交一医学技术 (集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 D打印创新中心交大轻合金应用基地;以院士团队核心技术凝聚三百余人的研发队伍,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孵化的良性互动......本应用基地是基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化孵化基地基地开创了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产业基金的新模式,设立转移、转化、孵化三个中心,孵化中心为创业型科技企业提供基础的办公设施条件,搭建科技成果的“初试”场地;转化中心为供需双方搭建高效务实的技术交易平台,提供包括科技成果信息、技术项目、技术难题、技术专家、服务机构、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各类信息。

 

交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孵化示范基地,有效推进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协同开放共享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孵化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了解陶瓷生物材料

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了打印出陶瓷生物材料的能力。陶瓷生物材料是一种用于医学和牙科领域的先进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用于骨骼修复和牙齿修复等领域。

 

通过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定制制作陶瓷生物材料的精确形状和结构。这种定制化的制造过程能够使得骨骼或牙齿修复更加贴合患者的个体需求,提高手术效果和生物相容性。

 

在3D打印陶瓷生物材料的制造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患者的扫描数据或牙齿模型,然后使用专业的3D建模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接下来,通过控制3D打印机的喷嘴或激光束来逐层堆叠陶瓷材料,并采用烧结工艺进行材料的凝固和强化。最后,经过精细加工和抛光等后续处理,陶瓷生物材料得到最终的制品。

 

3D打印陶瓷生物材料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提高个体化医疗的效果。其次,通过3D打印的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复杂形状的制作,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此外,由于3D打印技术的快速制造特性,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医疗效率。

 

然而,3D打印陶瓷生物材料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研究。此外,成本和设备限制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

 

总之,3D打印陶瓷生物材料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可以为医学和牙科领域的治疗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高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陶瓷生物材料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团队介绍
媒体报道
科普知识

郝永强,郝永强,男,医学博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卫健委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程硏究中心、上海骨科创新器械与个性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骨科行政副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学科规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医院管理处处长。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个性化硬组织重建植入器械的3D打印技术集成和应用研究”(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靶向 Notch信号通路调控干细胞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项目批准号81071472)”、“肌肉影响骨折愈合的Akt1信号通路分子机制硏究(项目批准号81371960)″及“脩降解可控及力学适配的3D打印镁合金支架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主持上海市科委“基于图像融合的下代非触式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硏究与样机硏制新型可降解医用镁合金植入器械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比较”、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项目“3D打卬技术在骨肿瘤个体化保肢重建中的应用及规化平台建设”及疑难疾病精准诊治攻关项目(重大临床研究)“骨盆肿瘤的个性化功能重建治疗体系的构建及临床转化研究”、

 

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基于3D打印技术实现骨盆肿瘤个体化保肢重建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研究基金”重点项目“载PTX可控释放涂层可降解镁合金骨內填充支架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硏究″等项目,作为子课题组长参加国家863项目“新型可控降解骨修复用镁合金材料研发”、副组长参加国家863项目“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有序纳米纤维 BC/HAP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国家973项目子课题“新型医用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生物适配基础科学问题硏究”、985工程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等研究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88余篇(其中,SC论文77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o| Cancer(1篇,|F:414)、 Nano Today(1篇,|F:20.722)、 Ady funct maAter(3篇,IF:19.9)、 Advanced science(1篇,|F:175)、 Bioactive materials(1篇,|F:16.8)、 Biomaterials(3篇,lF:15.3)等,已获国家专利授权57项(发明9项、实用新型4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近5年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1部,主译1部,参编1部。2004年赴比利时Free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赴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骨科作访问学者。目前是S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智能与数字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3D打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3D打印医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中国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生物医用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工作委员会脊柱骨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骨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增材制造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3D打印联盟第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关节与脊柱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骨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人工关节表界面材料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分会3D打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委及老年病与骨质疏松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盆环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骨组织库分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华人骨研学会会员、国际脆性骨折学会委员(FNN)、SCOT中国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SCOT中国上海分会骨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委会骨肿瘤专业组组长、上海市骨科医师协会骨肿瘤组副组长、上海市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数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委员等,《 Digital Medicine》、《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基础《实验》与组织工程主编)《国际骨科学杂志》编委、《JBMR(中文版)》编委、《JBJS(中文版)》编委、《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编委、《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编委等。分别以第1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201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6年)各一项,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等奖(200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2年)(第5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第2完成人)各一项。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8年);获评“上海市医务工匠”(2022年);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骨科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大会优秀论文奖各一次;成功入围国家工信部、国家药监局第一批生物医用材料“揭榜挂帅″榜单(2023年)等。